化疗相关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有很少一部分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类似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使用丝裂霉素C与其他化疗药如阿霉素和氟尿嘧啶等组成的化疗方案,极少数使用了含有顺铂或博来霉素的化疗方案。常于化疗结束后4~8周发生。患者多已达临床缓解,或为手术治疗以及近期化疗疗效反应较好者,而处于进展期的却很少见。
病理检查找不到微小瘤栓,这一点不同于肿瘤播散相关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推测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血管内凝血。患者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和IgG型抗血小板抗体检出率较高。循环免疫复合物由IgG、补体和一种糖蛋白组成。体外实验表明它可以引起正常血小板聚集,其中的抗体可与腺癌细胞发生反应。②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前列环素的合成减少。③丝裂霉素C可通过提高大肠杆菌内毒素产量而致病。
治疗可参考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因患者血压往往升高,对于输液更应慎重。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对某些患者有效。
-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红细胞能量代谢
-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 红细胞疾病的分类
-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
- 缺铁及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贫血
- 铁负荷过多
- 慢性病贫血
-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 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
- 巨幼细胞贫血
- 溶血性贫血概论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 其他红细胞增多症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其他遗传性红细胞酶病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异常血红蛋白
- 镰状细胞综合征等血红蛋白病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新生儿溶血病
- 化学、物理、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 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 机械性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
- 高铁、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 血卟啉病
- 继发、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