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法规
答: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数量、暴露后潜在后果、自然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宿主、从动物研究......
答:根据危害程度不同我国把致病菌分为四类。依据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分为一至四类。一类危害最大,四类危害最小,以此类推。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方法正好相反,为1~4级。1级危害......
答: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已宣布消灭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且可......
答: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实验人员接触这类微生物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症状较重能危及......
答: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这类微生物如......
答: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有鼠疫耶尔森菌,霍乱弧菌(包括EL-tor弧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野毒株)、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东、西方马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答:二类危害程度微生物包括:土拉弗朗西丝菌、布鲁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流行性......
答: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病奈瑟菌及其他致病的奈瑟菌、百日咳博德特菌、白喉棒杆菌及其他致病棒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
答:包括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雅丝螺旋体;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A、B)、埃可病毒(ECHO)及其他肠道病毒、疱疹类病毒(单纯疱......
答:首先,实验脊椎动物实验室和一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防护设施是不同的;其次,进行脊椎动物实验的实验室防护设施更严于一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脊椎动物实验的实验室不仅需要实......
答:根据实验接触的微生物的生物危害程度不同将实验室分为四个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一级最低,四级最高。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答: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结构和设施上满足相应要求,有安全操作规程,使用的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例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室等。......
答:二级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应满足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有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和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链......
答: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应满足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有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与设施适用于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高致病性微生物及毒素,艾滋病病毒......
答: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应满足四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具备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设施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
答;一级和二级实验室不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如鼠疫、天花等属于一二类微生物,但在未知标本的初始检查是可以进行的,一旦明确病原应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继续鉴定并妥......
答:不是任何微生物学实验室都可作为菌种保藏中心,而应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菌种保藏中心或专业实验室作为集中储藏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机构。......
答:菌(毒)种保藏的组织架构是由卫生部领导下,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指导下,下设菌(毒)种保藏管理中心。菌(毒)种保藏管理中心还可以下设专业实验室,承担全国性的业务工作。......
答:中国医学真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负责;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中国医学病毒毒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预防......
答:负责本领域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分类、保藏、交流和供应;对菌种分类、鉴定及保藏管理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办理国内外菌种交换;编制保管的菌种目录等。......
答:专业实验室应负责本专业有关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保藏、供应和对外交流;承担本专业有关疑难菌种的鉴定;开展有关菌种或样本的分类、鉴定、保藏方法的研究,包括新技术......
答:中心和专业实验室有权向国内有关单位或个人收集和索取所需的菌种,各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中心及专业实验室无偿提供所需的菌种;任何个人或单位分离到有一定价值的菌种,应及时将......
答:菌种库的建立应由中心和专业实验室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与临床科研和防疫部门协作进行菌种的分离、收集、鉴定和筛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菌种库。......
答:作为需保藏的菌种,必须具有该菌种的详细历史及有关实验资料;管理中心下属菌种保藏机构对属于国家编号的菌种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进行保存,避免菌种死亡或变异;对无价值继续保......
答:三、四类菌种可由专业实验室负责供应;其他未作为专业实验室负责管理的菌种应由各有关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供应;对专利菌种的索取应按专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
答:索取菌种必须持有单位正式公函,说明菌种的名称、型别、数量及用途,向供应单位提出申请。如需索取一、二类菌种时,应经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同意,部队系统应经省级军区......
答:应具备严格的专用下水道、消毒、排气、过滤及严格的防鼠、防虫设施;大量活菌操作或动物感染实验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进行,参与工作的人员必须经专门训练并富有操作经......
答:需要做昆虫实验的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防虫和杀虫的设备;如要进行动物实验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应升一级进行管理。如按该菌株的危害级别是3类,防护措施应由原来的二级防护升......
答: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的具体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
答:因为医务人员所接触的每一个患者是否患艾滋病都是未知的,因此以下措施对有可能接触病原物质或人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实行,而不是在遇到可疑患者时才采取。首先是医务人员有可能......
答: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必须放入耐扎、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
答:暴露源的分级根据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为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
答: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分为三级。当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是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暴露时间短,上述情况可定为一级;当暴露源......
答:用肥皂水或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要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在肥皂水或流水下清洗,切勿在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
答:预防用药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可不进行预防用药;发生一级暴露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发生二级暴露,暴露源的病毒载量为......
答: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反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剂量,连续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制剂,用常规剂量,连续使用28天。......
答: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进入实验室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工作服,长发者必须将头发放在帽子内;不能在实验室饮食、吸烟、不能用手抚摸头面部;不能把非实验室用品任......
答:结核标本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Ⅱ级生物安全柜中操作,但大量活菌操作或动物感染实验时应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普通实验室开展结核菌检验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
答: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微生物学实验室对结核菌的实验活动可包括以下项目:临床标本的结核菌涂片;临床标本的结核菌分离培养;临床分离株的结核菌传统鉴定;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结核......
答:结核菌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对其实验活动的生物防护要求主要根据其暴露样本中所含活的结核细菌的量来决定:当临床样本检测时,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是BSL-2;当存在大量......
答: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1月11日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答:首先要填写运输申请表;具有法人资格;有接受菌种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具有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
答:如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申请跨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国内运输,申请材料应提交运输出发地省级......
答: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包装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主容器外要有足够的包裹材料用于预防样品泄露时可吸收,主容器表面必须贴上标......
答:主容器可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漏封条,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辅助容器必须结实、防水和防泄露,要有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外包装必......
答:冷藏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冷藏剂消耗后仍可将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应在使用制冷剂的温度下,失去制冷后可能出现的温度和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