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皮肤病
黑素是决定皮肤色泽的主要因素。黑素是皮肤成为褐色、黑色的主要色素,是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产生的,黑素在黑素细胞内合成仅是黑素代谢的第一个阶段,此外,还有生成的黑素从黑素细胞转移到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及在角质形成细胞内降解两个阶段。
色素分界线即深肤色人种的色素减退斑纹(hypopigmented markings in dark-skined people),又名Futcher线或Voigts线,它是位于人体肤色较深与其相毗连的较浅色泽间的一种散在而鲜
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称为黄褐斑,肝病患者多有之,又称肝斑,多对称分布于面颊部,形如蝴蝶亦称蝴蝶斑,见于孕妇的也称妊娠斑,中医称“黧黑斑”。病因及发病机制黄褐斑的
本病又名赖特综合征(Wright syndrome)、麦丘恩-奥尔布赖特综合征(Me Cune-Albright syndrome)、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以骨纤维性发育异常、局限性色素沉着斑及性早熟为特点。病
本病又称日光性黑子(solar lentigines),见于中老年人的长期曝光部位,如手背和额部。损害为灰色、暗棕色或黑色的不规则形斑疹或斑片,表面光滑而颜色一致,无角化,边界清楚。直径1~5mm
本病又被译为泛发性雀斑样痣,系指从婴儿开始、间隙出现逐渐增多的多发性黑子。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两种情况:发疹性黑子病(eruptive lentiginosis) 发疹快速且较突然,短短的
恶性黑子又称老年性雀斑(senile freckle)、原位黑素瘤(melanoma in situ)、非侵袭性黑素瘤(noninvasive melanoma)、Dubreuilh癌前局限性黑变病(Dubreuilh's melanosis circumscrip
本病又被译为PUVA雀斑样痣,系指因接受长波紫外线及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者,在照射部位发生的局限性、大的不规则形斑点或持久性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而似弥漫性黑子、痣样黑子。其
太田痣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oculoderma melanocytosis),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
伊藤痣
伊藤痣又名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acromiodeltoideus)。由伊藤于1954年首先报道。除部位不同外,损害特征和病理改变与太田痣相似。色素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
颧部褐青色痣
本病为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曾认为是太田痣的一个变种。1987年孙啟璟等首先描述本病。在他们调查的2677人中,发病率男性为0.2%,女性为1.2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太田
色素性毛表皮痣
色素性毛表皮痣又称Becker痣(Becker's nevus)、Becker黑变病(Becker's melanosis)、痣样黑变病(melanosis naeviformis)或迟发性扁平痣(nevus spilus tardus),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
瑞尔黑变病
Riehl于1917年,首次报道本病,因发现于战争年代,推测是由于战争环境下长期食用低劣食品造成,故亦称为战争黑变病(war melanosis)。此外,患者常有使用粗制化妆品史等,故本病又可能是一
焦油黑变病
焦油黑变病又称中毒性黑素皮炎(melanodermatitis toxica)、中毒性苔癣样黑素皮炎(melanodermatitis toxica lichenoides),是一种职业性皮肤病,系指长期暴露于焦油及其衍生物所致的
女子颜面黑变病
女子颜面黑变病又称色素性化妆品皮炎(pigmented cosmetic dermatitis),是由化妆品成分所引起的女性面部色素沉着反应。黄种人居多。化妆品中的某些香料、防腐剂和乳化剂是引起
神经皮肤黑变病
本病系指色痣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浸润,故又称神经、皮肤、成黑素细胞增多综合征(neuro-cutaneous melanoblastosis syndrome),罗基坦斯凯-范·比格特综合征(Rokitansk
进行性肢端黑变病
本病又称肢端色素沉着(acropigmentation)、进行性月支端色素沉着病(pogressive acropigmentation)。1923年Thomas首次报道1例色素斑从指(趾)甲周围扩展并进行性加深的婴儿病例,称之
本病又被译为泛发性黑变病(universal melanosis)、炭孩。Ruiz-Maldonado等于1978年首次报道1例3岁2月男孩,患儿为墨西哥籍人,出生时为白人,出生后第15天时面部、四肢色素增加,然后
本病又称Civatte病,以一种网状色素沉着斑中间杂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轻度萎缩的淡白色斑点为特征,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皮损见于暴露部位,故又称之为绝经期日光皮炎(menopausal solar de
先天性皮肤异色病
本病由Roth mund于1868年首先描述,以后Thomson等相继报道。Rook等于1960年将其称为罗斯家德-汤姆森综合征(Rothmund-Thomson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综合征。本病又称布洛
本病又称为特发性后天性斑状色素沉着(pigmentation idiopathia macularis acguisitum),原因不明,是一种好发于青年人躯干部的多发性色素沉着斑。本病少见,好发于10~30岁的青少年,男
本病又被译为屈曲部网状色素沉着症(reticulate pigmentation of the flexures)、屈侧网状色素性皮病(reticulate pigmentation dermatosis of the flexures),也称黑点病(dark dot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系指对称性散布于手背、足背的雀斑样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又称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土肥)(acropigmentation symmetrica of Dohi)、对称性点状和网状白斑
本病罕见。1971年首次报道,黑人家族两代人中有4人发病,国内首次于1986年发现山东某县一家族中有18人发病(其中12人为现症,6人已故),提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色素沉着斑出生后
本病罕见。Toyama于1929年在日本首先报道本病。以全身泛发性色素沉着伴色素脱失为特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幼发病,一般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也有晚发者。界限清楚、深浅不
该病又称先天性弥漫性黑变病(congenital diffuse melanosis),由Braun-Falco等于1972年首次报道2例姐妹患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胚胎期神经外胚层畸形导致的。患者出生时
Kalter等于1988年首次命名本病。线状和旋涡状痣样过度黑素沉着是以沿Blaschko线分布的线状和旋涡状的过度色素沉着以及黏膜、眼睛和掌跖不受累为其临床特点(图3-27-36,图3-27-
本病是皮肤血管瘤合并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的一种综合征,1947年Ota首次报道,一般出生时即有。色素和血管痣性皮损的形成是由于胚胎期神经嵴的血管舒缩神经细胞和黑素细胞发育异
Weary于1969年首次报道两个无关的黑人家庭中的7名成员患此病。本病见于黑人,幼年发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泛发性色素沉着性斑点伴皮肤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的异色病样损害以
本病系指眉毛和颧骨之间的眶区表皮黑素沉着,又称眶周黑变病(periorbital melanosis)、眼下圈(circles under the eyes),俗称黑眼圈。起病于儿童时期,女性多于男性,常为家族性发病。
本病系指阴茎部的不规则色素斑。Koph等于1982年报道1例男性患者的阴茎部发生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将其取名为阴茎黑子(penile lentigo)。Leicht在1988年报道3例并改称为非典型性
本病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暂时性表现,约10%以上的婴儿有此现象,以突然发生的躯干肤色改变为特点,即以身体正中线为界限,一侧潮红,而另一侧苍白,虽然两侧皮肤颜色迥然不同,但尚难判断哪
内源性非黑素色素沉着系指除黑素以外,在体内有很多代谢物若过剩或以异常形态或部位存在时,以及由于代谢原因生成的一些物质均可引起皮肤颜色的改变,如胡萝卜素血症(carotenemia)
外源性色素沉着
本病系指长期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皮肤颜色改变,故又称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色素沉着(drug or chemical-induced hyperpigmentation)。原因不明。可能是化学物质的直
炎症后色素沉着
本病系指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后继发色素沉着,又称为炎症后黑变病(postinflammatory melanosis)。病因及发病机制在正常皮肤中巯基与酪氨酸酶活性处在相对平衡中,使皮肤维持正常颜
色素性玫瑰疹
本病由日本速水于1944年首先报道,为玫瑰糠疹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类似玫瑰糠疹,只是其颜色呈青灰色,消退较慢,病程较长,故又称色素性玫瑰糠疹(pigmento-genes pityriasis rosea)。本
本病又称斑点状黑子(speckled lentigines),也被译为斑点状黑子样痣(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本病与日光暴露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特定好发部位,皮肤与黏膜均可发生。皮损
蓝痣
蓝痣是真皮黑素细胞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1906年Tieche首先报道,又称蓝神经痣(blue neuronevus)、色素细胞瘤(chromatophoroma)等。有两种不同类型:普通蓝痣及细胞蓝痣。病因
痣(mole)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又名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色痣、细胞痣(cellular nevus)、痣细胞痣(nevocellular nevus,nevocytic nevus)。本病常见,几乎每人都有,从婴
结合膜痣
结合膜痣又名睑分裂痣(divided lid nevi)、先天性分裂痣(congenital divided nevi)。结合膜痣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变化与发生在皮肤上的色痣一样。系发生在上下眼睑的先天性小痣,
发育不良痣
本病1978年由Clark首先报道,倾向于家族发病。同年Lynch等称其为家族性非典型性多发痣-黑素瘤综合征(fe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melanoma syndrome),又称Clark痣(Clark nev
良性幼年黑素瘤
本病又称梭形细胞痣(spindle cell nevus)、上皮样细胞痣(epitheloid cell nevus)、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cell and epitheloid cell nevus)、斯皮茨痣(Spitz nevus)、幼年
本病以唇、口腔黏膜色素斑点和肠道息肉为特征,又称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perioral pigmentation-intestinal polyposis syndrome)、口周黑子病(periorificial lentiginosi
本病是一种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甲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疾病,由Laugier和Hunziker与1970年首先报道。此后报道的病例多来自欧洲,其他地区则较少见。我国马东来等于2006年报道8例,说明
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症。我国古医书中称白癜风为“白癜”“白驳”或“白驳风”。本病常见,估计人群中至少有1%~2%的人患白癜风。一般肤色越深的人发病率越高,黄种
本病又称晕痣(halo nevus),可能是白癜风的一型,有时和白癜风同时发生。通常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退色而皮损继续发展。1887年Hebra首先记载了以色痣
白化病(白斑病)
本病又称白斑病(leucopathia),先天性色素缺乏(achromia congenitalis)等。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部分或完全的色素脱失的一种先天性皮肤病。两性发病情
本病又称(先天性)图案状白皮病[(congenital)pattemed leukoderma]、白驳病(white spotting)。斑驳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色素减少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Morgan于1786年首次报
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是1966年首先由Cummings及Cottel提出的病名,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独立的皮肤病。本病又称为播散性显状白皮病(disseminate lenticular leucoderma)病因不明
1884年Lesser首先报道本病并取名为无色素痣。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局限性白斑,又称脱色素痣(nevus depigmentosus)。本病病因不明。根据本病的先天发病,没有家族史,损害局限
本病又称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白斑综合征、原田病,是一种少见的伴有神经病变的眼皮肤综合征。Vogt于1906年首次描述了该病,患者表现为双侧
炎症后白斑病
本组疾病不是由于原发性黑素细胞结构或功能缺陷所致的色素减少,而是后天获得性色素减少症(acquired hypomelanosis)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炎症后白斑病是指发炎部位皮肤的继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