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
厄洛替尼(Erlotinib, Tarceva)与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类似,也是口服选择性作用于HER-1的小分子TKI,目前也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然而,厄洛替尼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一项Ib期临床研究,联合厄洛替尼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治疗14例转移性乳腺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耐受性良好,但未见临床疗效,推荐不再进一步研究。另外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联合厄洛替尼与贝伐单抗治疗38例转移性乳腺癌,只有1例达到PR,4例达到SD,提示无需对此方案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041.html
乳腺癌药物治疗的进展
- 1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
- 2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研究
- 3血管生成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4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 5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拉帕替尼治疗乳腺癌
- 7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法替尼治疗乳腺癌
- 8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乳腺癌
- 9作用于V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10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
- 1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那替尼治疗乳腺癌
- 12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13新靶向治疗药物
- 14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现状
- 15乳腺癌靶向治疗新药:抗HER新药
- 16乳腺癌靶向治疗新药:抗血管生成新药
- 17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中的其他新药
- 18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 19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个体化选择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