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及其调控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分化为早期祖细胞(primitive progenitor cell),经大量不断增殖又逐步分化,成为晚期祖细胞(late progenitor cell)。然后分化为具有特异形态的骨髓中不同系别的前体细胞(precursor cell)。最后,分化成为各类具有生理功能的血细胞。这个过程称之为“造血”(hematopoiesis或hemopoiesis)。骨髓的各类前体细胞是各系祖细胞分化走向成熟的过渡形态。简而言之,造血为造血干/祖细胞逐步分化形成各类血细胞的动力平衡过程。造血以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及前体细胞的活动为主。造血不包括成熟血细胞在体内储存、释放、分配和凋亡的过程。
干细胞是祖细胞的来源。干细胞在体内为数极少,而且正常情况下它95%以上处于G0静止期。它在不断产生祖细胞的同时却又能使自己的数量保持不变,既不减也不增,而且保持干细胞自身......
干细胞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95%以上的细胞在体内处于静止期(phase G0),不进行DNA合成和有丝分裂。静止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对4-HT或5-FU的抗性。Rh123也不染或淡染。这些特征以及表......
造血干细胞有分化为髓系与淋巴系祖细胞的潜能,可以称之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有许多实验证明髓系和淋巴系是共源的。如在慢性粒系Ph+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中也......
由于祖细胞的逐步分化,呈现不同的分化等级(hierarchy)。又由于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分化等级也反映了细胞的代龄。最早期祖细胞(most primitive progenitor cell)......
干细胞一旦变为早期祖细胞时,立即出现对称性有丝分裂(symmetrical mitosis),其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立即下降。当进入细胞周期增殖的细胞逐渐增多时,进行对称性有丝分裂的祖......
干细胞的抗原性极微弱,仅有很少的表面抗原,反映干细胞的原始性。祖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出现更多的表面抗原,即分化抗原。近年来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研究的发......
20世纪80年代国际文献中有些报告发现CD34/Lin阴性细胞具有长期重建造血的活性,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发育生物学观点来看,CD34+Lin-细胞来自CD34-Lin-的论点是合理可信的,也算不......
造血干/祖细胞没有特异的形态学特点,无法辨认。干细胞初期分化而形成的最早期的祖细胞CFU-HPP、LTC-IC等检测可反映体内干细胞的存在及变化。为了解CD34+细胞样品中干细胞的......
干细胞在体内长期或永久地重建造血以及髓/淋巴双系的全面重建造血,是造血干细胞最主要的两大特征。只有体内的检测,才是造血干细胞可靠的定性检测方法。用动物体内实验来验证......
富集造血干细胞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CD34抗体包被的微磁珠,在磁场中收集CD34+细胞。 用流式细胞术单参数法收集CD34+细胞;双参数法收集CD34+CD33-、CD34+DR-、CD34+Lin-或用多参......
临床移植骨髓或脐血细胞的移植物中必须含干细胞,才能长期(永久)地重建造血。CD34+细胞含有干细胞及大量祖细胞(祖细胞占90%以上)是最佳的移植物。祖细胞对干细胞生存有调控作用,干......
近年来更多的临床实践表明,CD34+细胞输注的剂量与植入率、血象回升时间,甚至与GVHD发生率和恶性病复发率都密切相关。例如,脐带血有核细胞>3. 7times;107/kg植入率约90%;<3. 7ti......
由于造血干细胞无法分离纯化,体内检测技术的过于复杂,使病理性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十分困难,因此产生了一些流传很广又很久的至今仍然存在的认识误区。从30年前至今,国内外血液......
晚期祖细胞分化到最后,终于出现特异性的形态和功能。这时从形态上可以辨认出各系前体细胞,它们是骨髓细胞分类中所见到的各系幼稚细胞。粒、红系前体细胞自原始、早幼、中幼阶......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21世纪初生物学的伟大发现,它改变了干细胞传统的理念。20世纪末,一些科学家们报道,在许多成体组织中,有一些细胞可以在体外被某些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变为和......
国际上临床基因治疗从1991年开始,至今有关的基础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一些重大难题尚未解决。如基因转染的载体、目的基因体内转染的靶向性、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的水平和时间......
用人造血干细胞做基因转染,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基因转染率太低。考虑到正常干细胞数量太少,而病毒颗粒在体外生物半衰期很短(6~8小时),其布朗运动极慢(600mu;m/h)。因此,病毒颗粒在培养......
当基因治疗某些疾病时,要求目的基因能在体内永恒表达发挥治疗作用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先天性单基因缺损的各种疾病等,其目的基因的理想宿主细胞自然是永不消亡......
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促进了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在造血组织局部的一个微观世界竟是调控造血的主要舞台。并认识到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在......
细胞因子的命名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细胞因子(cytokine)及其受体不断地被发现,又能用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重组的细胞因子,用于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在对细......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指能使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的细胞因子,对调节白细胞的功能和运动方向起重要作用,主要与炎症、感染和免疫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趋化因子影响造血干/祖......
参与造血调控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很多,结构多样化。它们的受体种类则少些。通常将细胞表面的受体按结构分为四类(下表)。除了趋化因子的受体是7次跨膜(7-TM)与G蛋白耦联,参与造血......
近年来,一类核糖核酸小分子(即microRNA 或miRNA)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生物医学、药物学等诸多领域关注的焦点。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是指一类内源性长度为21~24nt的单链......
细胞因子多态性及其意义最近对多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定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中有1亿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比预期的多。近年来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引起关注,如移植物抗宿......